“泛零售”概念持续走热下,消费升级、消费结构演变以及城市商圈外扩的趋势给新潮物种带来众多机遇。在现代购物中心内,渐渐出现了一批备受关注的新晋热门品类,他们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凭借价值主张、内容创新、体验变革、场景重塑、营销创意迅速成为潜力之星。
人民法院公告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2019年全国已有近400家地产商宣布破产。面临资金断裂、宣布破产的知名房企有五洲国际、新光集团、银亿集团等。这些破产的地产商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资产规模普遍在5-30亿区间,数据意味着小型地产商生存空间已严重不足。
科学、艺术、宗教同源而生,源于人类的普世价值:真善美,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5G时代的到来,AR/VR技术的迭代,运用科技、艺术、人文手段打造:融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的沉浸式体验是商业美陈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按照功能、发展分类划分不同级别的商圈,重点分析购物中心6大业态占比波动与商圈级别之间的关联性,为场所端定位策略和业态布局提供前瞻性借鉴。
2019上半年全国开业购物中心171个,一线城市新增项目21个,二线城市携72个项目稳站“高供应”之首;随着一二线城市商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购物中心业态“分化趋势”愈加明显。对于增长型的业态赛道,不同线级城市的购物中心谁跑得更快?对于不景气的业态领域,机会点在哪?破局的新兴力量如何激活?
近年,零售大震荡、餐饮之争白热化、儿童业态切换消费风口、文体娱扛起体验大旗……购物中心业态此消彼长的能量转换中,潜藏着打开未来消费的钥匙。哪些业态正遇上“加码”好时机?引爆客流的品牌新力军都扎堆在哪条赛道?
近年,小体量购物中心以做“专”为突围策略,将辨识度较高的业态作为主打,塑造个性化商业;而大体量购物中心则以“多”取胜,将传统的业态大饼,细化成多功能的品类板块。对于不同体量区间的项目,业态规划应有何侧重?如何运用新兴品牌的拓展特性,激发项目的业态活力?
近三年来头部企业打造的连锁型奥莱业绩表现堪称优秀。比如上海百联奥特莱斯,业绩从2016年的43.1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7.75亿元;北京首创奥特莱斯,从2016年的1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9.77亿元。
继今年4月狂砸85亿的星耀樟宜“瀑布”机场刷爆看官眼球之后,历时三年、耗资28亿进行闭店焕新的Funan DigitaLife Mall——福南数码生活广场也于2019年6月28日重新开门迎客。集购物中心、办公楼、服务公寓于一体,将科技体验融入商业综合体,这里为追求生活质量、懂技术、爱社交的新一代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和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105亿元,同比增长12.3%,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其中,彩妆与护肤品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28亿元和21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与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