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租金,但商户的承租能力由坪效决定,在租金上涨、租售比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客流不增长、坪效不提高,最终结果就是租户歇业撤场,并带来客流的进一步减损。部分上市地产公司屡屡因购物中心表现不佳而带来整体资产估值的下降。
经济增长与拉动:三产是经济增速得以温和下台阶的压舱石2010-2019年各次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平均值,分别为0.3%、3.4%、3.9%(GDP增速平均值7.6%)。
2019年度购物中心关注家居/生活服务品牌TOP50中,家居类品牌上榜24家,其中家居生活用品集合店以12个品牌居首;生活服务类品牌上榜26家,生活配套居细分业态之首,上榜14家,医疗健康、美容护理均有6家品牌上榜。新兴品牌共上榜29家,占比达58%。其中17家为2018-2019年创立/进驻中国内地购物中心的品牌。
购物中心可以以商业发达的机场商业为榜样,改变以往做“包租公”的单一角色,从后台走向前台,在“硬件”上创新内容,通过打造差异化来提高项目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当然,更不能忽略“软件”上的体验,只有深层次的布局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给消费者最好的人性化服务体验,才能让购物中心真正脱颖而出。
个性化需求喷发,渠道、品类、内容持续分化,“社交新零售”裂变,“消费者主权”崛起。而在消费放缓和人口红利缺失的背景下,大盘固然重要,但找到适合的增长新路径更重要: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一直是商业地产颇为重视的板块,也一直存在使用率不足的问题。随着托马斯小火车在全国各大购物中心的亮相,“娱乐设备+衍生品销售”、“热门IP+公共空间亲子互动”的商业模式,开始成为提高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打造这一解决方案的,正是公共空间亲子娱乐互动运营者——玩童会。
今年5月底,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丁力业在“IN友会”开幕式上提到,顺应当下,赢在未来的购物中心“好产品”和“好服务”一定是重视消费者的触点,建立客户洞察,通过服务好C端来更好的服务B端客户。
国潮崛起以及运动时尚化使新兴运动服饰品牌设计元素趋于多元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复古梦幻等创意风格;擅长通过时装周走秀、明星带货、跨界联名等方式,持续引流;不停留于贩卖运动装备,更尝试提供一个学习和讨论运动生活方式的场所,以提高消费粘性。
过去五年,结婚率一直下降。“空巢青年”群体,正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2017年“空巢青年”人数有5800万,2018年已经增长到7700万,预计还会继续增长。这个庞大的群体,有自己独特的消费需求,已经支撑起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被称为“孤独经济”。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但如果想要赚“空巢青年”的钱,必须先了解这个群体。
由于定位“小而精”的商业体、主要辐射周边1-3公里社区范围内相对固定的客群,社区商业的招商运营逻辑与城市及区域级商业有着较大区别。本文以社区型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分布特性、业态创新为着力点,一探行业发展趋势,以期为场所端运营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