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化零售行业最火热的2017年,每日优鲜便利购顺利完成过两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1.97亿美元,约合13.47亿元人民币,可惜就算曾经获得如此大手笔的“输血”资金,到最后却依然是“割肉”收场。
-
在每日优鲜“原地解散”的风波中,首当其冲的就是“30分钟达”。 每日优鲜对媒体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每日优鲜的APP也发布通知称,配送时间由原来的最快30分钟送达变为最快次日送达。 这一信号令不少人认为,让每日优鲜不堪重负的,正是其首创的前置仓模式。
企查查APP显示,7月30日,每日优鲜(澄迈)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由马蕾变更为孙玉英。
通知称,公司资金断链,无法正常经营。为了保障到供应商与消费者权益,公司已经尽最大能力,处理资金退付问题。现在与资金监管机构已经协商,为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组织专项小组,启动资金账户,为广大供应商消费者,清退费用。
7月29日下午两点,朝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大厅里,挤满了前来维权的每日优鲜员工,由于人数太多,现场已为讨薪的每日优鲜员工开设专门的维权通道。「新熵」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对队伍喊道:“我们从一早上就开始办理了,今天办不完的也不要抱怨。”
据媒体7月29日报道,目前,每日优鲜北京、上海大部分配送站均已处于关停状态,货物已清空,部分配送站的货物甚至因欠薪,被站点店员扣押。
7月29日凌晨,每日优鲜原COO孙原在朋友圈发文表示,每日优鲜关闭极速达业务,并不等于已经破产。同时,针对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移民跑路的传闻,孙原澄清: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徐正的父母移民带他过去,当时优鲜处于上升期,不存在跑路一说,与近来的事情都毫无关系。
引发热议的首先是一大早每日优鲜商品配送时间由原来的最快30分钟极速达转为次日达,到了下午,又传出每日优鲜“解散”、“裁员”的消息。网传每日优鲜召集员工进行了线上会议,称新一轮融资未到位,无法按期支付被拖欠的工资。晚上,有报道称每日优鲜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无法下单。
近日,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532.95万元。
在过去的24小时内,成都首个大悦城轻资产项目敲定;全国首个迪卡侬体育公园旗舰店将亮相;友宝将赴港IPO,两年累计亏损13.7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