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其实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产业。平均下来,全世界的房地产公司,只有2-3%的企业在做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不是房地产行业,也不是商业行业,它包括地产、商业、投资、金融等,非常复杂。
2020随着疫情一起到来,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许多企业也都遭受到不小的打击。人们只能待在家里,发明了各种“云”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些行业经济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受疫情影响,实体商业遭受艰难挑战。已开业的购物中心短期内客流和业绩无法迅速恢复;在建的项目被迫停工,甚至无法按期完工。当城市都按下“暂停键”的时候,生活都慢了下来,原来高调铁打不动的开业时间节点,都在顺延。
-
这两天,海底捞、西贝先后为“涨价”道歉。无论做法对错,不争的事实是:后疫情时代,不止餐饮老板,消费者兜里也没钱了。
普遍性的消费降级就在眼前——饱腹感强、性价比高、标准化程度高的“小吃小喝”,正在快速恢复,迅猛发展。
以港资为代表的非内资商业地产企业,对于全球经济局势的变化似乎更为敏锐。从去年开始,伴随着中美贸易战、香港零售业衰退等态势,中国内地的新一线城市、热点二线城市中不乏活跃的港资企业身影。
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深圳购物中心第一季度新开业43家门店,其中首店数量达到10家。新开业店铺基本集中在2020年1月份亮相,2月份没有新店铺亮相,3月份仅有5家。
对于大多数餐饮人而言,堂食短期内难以恢复,外卖收入杯水车薪,这些餐饮老板从一个月前就开始“花式自救”。
有餐饮老板表示,营业额只恢复到了平时20-30%的水平,是及时止损还是努力自救,陷入两难。
4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iPhone11系列在淘宝、京东、苏宁和国美等线上渠道被大幅降价,降价幅度最高比官方定价低17%。
-
2020年,疫情的“黑天鹅”短时间给中国商业按下了“暂停键”,但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散去,各城市的商业也迎来了复苏的曙光和力量。最近,赢商网策划推出“城市商业复苏观察“系列选题,实地踩盘全国不同城市的购物中心,为大家呈现镜头下各城市商业的复苏情况。
疫情是个探测仪,测出了企业经营的健康系数、抗风险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凝聚力,也测出了企业主进取心和自我革命能力强弱。逆境之下,大多数品牌选择关店止损,但也不乏迎难而上者,仍坚持推行积极的扩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