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欢迎来到金商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金商网首页金商资讯品牌小米逐鹿欧洲市场 计划今年底前将线下门店猛增3倍
更多 >新闻推荐
更多 >百科问题
更多 >项目招商
更多 >资料下载

小米逐鹿欧洲市场 计划今年底前将线下门店猛增3倍

2019-02-27 11:13 华尔街见闻 胡琛

核心提示:小米逐鹿欧洲市场,拟将线下门店猛增3倍!小米于去年5月进军法国和意大利,2018年小米欧洲门店约50家,2019年这一数字或将超过150家。

  小米的欧洲攻略如火如荼。出货量激增后,线下门店也有望迎来井喷。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欧洲的手机出货量达到340万台,同比增加62%。

  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小米计划在2019年底前将西欧的门店数量增加三倍。

  这一战略与雷军此前信誓旦旦地对外表示“今年势必在欧洲市场取胜”相映成辉。

  小米早就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它的产品“出海”正是进行时。根据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国际业务收入贡献收入达2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2.7%,占集团总营收43.9%。

  Canalys数据显示,根据去年第三季度出货量,小米在30个国家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排名前五。其中在印尼,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7%,按出货量计排名第二。

  在印度,小米的成绩更好。印度是小米除中国大陆以外最大的市场。IDC 的统计显示,截止至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已经五个季度蝉联出货量第一,市场份额接近30%,高于三星、vivo、RealMe、OPPO。

  小米从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2017年开始布局印度线下市场。截止至去年10月底,小米已经在印度开设了500多家门店,将其线下业务拓展到印度的城镇和农村地区。 按照小米的计划,到2019年年底,在印度的门店将会增加到5000家。

  欧洲市场,小米在去年开始发力。去年5月,小米分别进入法国和意大利市场,并开设线下门店。2018年,欧洲地区共拥有小米门店约50家。2019年,小米希望这一数字超过150。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欧洲拓展业务,其中还有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影子。2018年5 月,小米宣布和李嘉诚旗下的香港长江和记集团进行了合作,通过对方旗下的“3集团”和英国“3公司”,在欧洲地区销售智能手机。根据双方合作协议,小米产品覆盖奥地利、爱尔兰、丹麦、中国香港、意大利、英国等市场,可以说是全面铺货销售。

  小米对欧洲市场的深耕,是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来自中国的众多智能手机制造商,都希望在欧洲分得一块“蛋糕”。Canalys表示,2018年欧洲智能手机出货量的32%来自中国制造商,华为、小米、Oppo、一加手机都是欧洲市场积极的参与者。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与小米一样,华为在欧洲的手机出货量同比增加56%。相反,苹果、三星以及本土品牌HMD Global在欧洲的出货量都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欧洲市场份额前五大手机制造商三星、苹果、华为、小米和HMD Global的出货量分别为1620万台、1470万台、1330万台、340万台、130万台。其中实现年增长的厂商,都来自中国。

  凭借着具有竞争性的定价与高新科技,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在欧洲“攻城略地”。除了在出货量上亮点频现,在展示硬科技实力上也毫不落后。在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推出一款可折叠的手机Mate X,正面挑战三星同为可折叠手机的Galaxy Fold。

  Oppo在欧洲也迅速发展起来。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Oppo宣布正式成立伦敦设计中心。其产品还分别在英国、土耳其及波兰举办品牌登陆发布会,并发布多款旗舰产品。

  与此同时,华为在欧洲也不甘落后。据路透社报道,华为计划今夏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开设一家智能手机旗舰店。

  华为在欧洲动作频频,与此前任正非在接受BBC专访时的表述一致。任正非表示,如果英国更信任华为,那么华为将更大规模地把投资从美国转移到英国。

  王翔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虽然美国市场对小米一直很有吸引力,但需要大量配合美国运营商进行定制化,这与其他市场明显不同。

  Canalys高级分析师Ben Stanton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中强调,中国企业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局势,使欧洲消费者受益。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科技品牌质疑加深。因此,多家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才更愿意把“出海”的希望放在市场障碍较小的欧洲。

文章关键词:小米 雷军 小米之家
有意转载本站内容,请与金商网联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若经同意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和地址链接

上一篇:青岛金王净利下跌73% 100%出售全资子公司杭州悠可

下一篇:小程序、扫码购陆续“进入”商超 全场景是商家必然选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