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实体商业遭受艰难挑战。已开业的购物中心短期内客流和业绩无法迅速恢复;在建的项目被迫停工,甚至无法按期完工。当城市都按下“暂停键”的时候,生活都慢了下来,原来高调铁打不动的开业时间节点,都在顺延。
-
这两天,海底捞、西贝先后为“涨价”道歉。无论做法对错,不争的事实是:后疫情时代,不止餐饮老板,消费者兜里也没钱了。
普遍性的消费降级就在眼前——饱腹感强、性价比高、标准化程度高的“小吃小喝”,正在快速恢复,迅猛发展。
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深圳购物中心第一季度新开业43家门店,其中首店数量达到10家。新开业店铺基本集中在2020年1月份亮相,2月份没有新店铺亮相,3月份仅有5家。
对于大多数餐饮人而言,堂食短期内难以恢复,外卖收入杯水车薪,这些餐饮老板从一个月前就开始“花式自救”。
有餐饮老板表示,营业额只恢复到了平时20-30%的水平,是及时止损还是努力自救,陷入两难。
4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iPhone11系列在淘宝、京东、苏宁和国美等线上渠道被大幅降价,降价幅度最高比官方定价低17%。
-
2020年,疫情的“黑天鹅”短时间给中国商业按下了“暂停键”,但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散去,各城市的商业也迎来了复苏的曙光和力量。最近,赢商网策划推出“城市商业复苏观察“系列选题,实地踩盘全国不同城市的购物中心,为大家呈现镜头下各城市商业的复苏情况。
疫情是个探测仪,测出了企业经营的健康系数、抗风险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凝聚力,也测出了企业主进取心和自我革命能力强弱。逆境之下,大多数品牌选择关店止损,但也不乏迎难而上者,仍坚持推行积极的扩张计划。
“未来一个机会点是折扣店的机会点。消费者收入预期下降,就希望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另一个机会点是自有品牌的机会点。自有品牌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又有企业的背书,可以实现优质低价。此外,餐饮与超市的跨界结合也会孕育出新业态的机会”。
一方面因为能被转化到线上消费的,都是购买力相对较高的优质顾客,因为更好的购买力,意味着他们对方便会有更大需求。
另一方面,任何门店如果失去哪怕10%的顾客、购物频次、销售额,都会是灾难性的。对于一些企业、门店来讲,甚至都可能很难撑下去。
“复工复产后,深圳、广州外卖订单量分别位居全国前二。目前,广深等广东重点城市外卖经济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超五成商家订单量超过疫情前。”来自美团外卖数据显示,2月深圳外卖新增用户飙升,与1月底相比,该平台新增用户数增长124%。